查看原文
其他

用爱绑架彼此,中国教育还会好吗?

俞华 校长会 2020-09-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几天前,广东中山市三角镇中心小学三(2)班家长群里的两段聊天记录在朋友圈里疯传。一名家长在微信家长群里用语音大骂英语老师长达半小时,原因是自己不懂英语,但是老师布置了线上英语作业要求家长辅导,他很不满。


随后,中山警方发布通报,该家长因涉嫌公然辱骂他人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10日。


辱骂固然不对,但是他的三句话戳中了教师和家长两个群体的心:


“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文化,能辅导得了学生。”“你们(家长)有话不敢说,我有话就直说。”“如果我当校长,就让(这样的)老师下岗。”


不难发现,产生争端的导火索依然是——学生的学业问题。这位家长的三句“气话”反映了家校矛盾背后的三个原因:


  • 我们普遍认为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 在学生教育问题上,老师常常以绝对权威的姿态与家长交流;

  • 学校没有构建良性的沟通机制,家校关系中,家长处于被动状态,被动久了易“崩溃”。


争鸣家校关系怎么了?


20世纪50至80年代,教师与学生家庭的亲和度很高,家校关系处于较为和谐的状态。20 世纪90年代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家校关系的和谐状态也受到冲击。


特别是近些年,每隔一段时间,就曝出一桩家校矛盾事件。家长深夜质问老师:“孩子还没睡你好意思睡吗?”数出1亿粒米、提交1万字观后感、整夜刷屏求帮孩子浇水等奇葩作业令家长神烦。


家长没有批改作业,老师毫不客气地质问家长:“昨天晚上赚了几百万元?”“你这样将来孩子和你一样可悲!”


9月底,深圳一名班主任被家长举报“收礼”遭到调查。但其他家长却反映,这名班主任深受爱戴,处事公平公正。这次是遭到家长“陷害”,因为她没有满足让这位家长的孩子当班长、评优等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用大量实证研究的数据,展示了家校共育的状况:家校沟通与合作过多聚焦学习和成绩。


为什么家校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如何处理家校矛盾?家庭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校长会邀请了多位教育界人士分享观点。



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


11月2日,由校长会举行的亚洲教育年会上,王水发做了题为《创新发展素质教育——未来学校改革发展的趋势与路径》的演讲。他提出,创新发展素质教育需要有保障体系做支撑,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校外培训机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家长越发焦虑,过多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实际上,学生的发展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品格、能力、素养等方面。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


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王水发总结了一套“家长教育行动”保障体系,将家庭教育向准家长、隔代家长延伸,如婚前教育、育前教育、学前教育,让家庭教育的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


家长群不是反映问题的最好渠道

我能理解新闻事件中家长的焦虑和无奈,他工作很忙,又不懂英语,无力辅导孩子功课,开始时可能是希望通过微信群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反映一些问题,但没想到最后失控了。这对老师、学校、自己及孩子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多输的结局。


不同的家庭不仅有不同的情况,而且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往往有不同的期待,所以作为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和方式。一刀切的要求和做法往往会产生本可以避免的矛盾和问题。


家校存在一定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怎么正确的处理和解决。我们一直主张,如果家长对学校或老师有意见、建议等,可以直接找校领导和老师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甚至书信以点对点的形式沟通交流,没必要在微信群里反映。


微信群有各种各样的家长,他们的需求、观点往往是不一样的,处理不好容易引起争端和误会。其实,这个案例若不是发生在微信群,最后也未必会出现家长辱骂老师的现象。


我认为,微信群更多的是作为传达信息的手段,而非反映问题的渠道。家长与老师相处,首先要相信老师,其次要学会尊重、支持基础上的沟通交流和共担。当然,作为学校和老师,也要多替家长和孩子着想,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

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今年6月,我校做了有关家庭教育现状调研报告,1680名家长参与问卷调查。关于“与老师联系”的问题,选择“偶尔”的占42.98%,“只在家长会时才交流”的30.42%,“经常主动”的为16.85%,“从不主动联系”的占9.76%。


这说明当前家校联系渠道不顺畅,需要加强建设稳定的、常态化的家校联系渠道。


“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的作用”(多选题),这个题目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用的考察,选择“教孩子做人”的占83.21%,选择“协助学校辅助孩子学习”的占75.36%,“教孩子学会帮家里做事”的占61.19%,可以看出家长对学业成绩依然非常关注。


围绕调查结果,我们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提出了一系列想法。


学校方面,探索成立了“家校合作研究室”,通盘规划并推进学校的家校合作项目。教师方面,规划教师家校合作指导能力课程体系,加强家访能力培训。


家长方面,通过家长课堂的形式,采取集中培训、分散灵活授课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方式,以满足家长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校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社区家长学校”,拓宽农村中学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


遇到矛盾,学校先不要“躲”
我们学校刚刚建校3年,家校矛盾在建校初期存在较多,目前相对较少。学校面对家校矛盾首先要绝不回避,不能一出事就缩起来其次要清楚,没有谈不妥的事,端正两个态度:一是解决问题的诚意,二是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非常赞同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做法。遇到辱骂教师、殴打教师、聚众闹事等情况一定要寻求法律保护。


家校关系紧张,从根本上说是“小目标”发生了不一致的情况。学校和家长“大目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实际教育生活中有“小目标”的差异,家长是为了一个孩子,学校是为了全体孩子,当一个孩子的需求不被满足时,矛盾就容易产生,处理不得当,矛盾就容易升级。


此外,当下缺少对教师处理家校关系最实际的培训指导,大部分的家校共育还停留在“上面喊口号,下面自己干”的层面。


我认为,家校关系和谐的三个要素是:可行的制度,畅通的渠道和有效的教育。作为校长,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没事看不见,有事不露面”,而是要经常性的近距离发声,让家长放心,耐心,安心。

视角家校关系中的三点误区


虽然家校合作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区,值得每个家长、老师、校长关注。


被异化的家庭教育


实际上,家庭和学校在培养青少年过程中所承担的教育职能是有明显区别的。


家庭主要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以个别化方式进行;学校教育是以智育为主体的“给予教育”,以集体方式进行。


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职,将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保持一种和谐的平衡。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自然释放,而学校教育又可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教育地位日益强大,家庭教育特点逐渐丧失,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


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相当严重。


作业本上签字,给孩子默写,听孩子背书,让孩子口述学科知识,家长成为了老师的“助教”。攀比、焦虑、情绪发泄等负面信息在家长微信群中不断蔓延。


本应承担心灵港湾作用的家庭教育空间被挤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界线被打破。学生也因而受到挫伤。


学生厌学,离家出走,患抑郁症,甚至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令人扼腕。


当然,如果认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阻力来自家庭,这只是表面现象。家长的教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从众行为,或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扭转家庭教育的异化现象,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反思。


学生,缺席的被审判者


当我们在谈家校关系时,学生似乎成了配角,成为“缺席的被审判者”。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的家长会上,班主任、任课老师面对一群家长,通报近期学生的成绩表现,而学生则在家担惊受怕。


“挑错”模式,让学生不希望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在学生眼里,老师一旦找家长,都不是什么好事,而家长一旦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自己躲不过一顿爆锤。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成长的家校联系,成为学生的“噩梦”。


如果家长与老师发生矛盾,这个噩梦将愈演愈烈。老师、家长相互传递压力、焦虑,相互攻击的形式。孩子承担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成为“风箱里的老鼠”。


学生希望家长能体会他们在学校的辛苦,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少一些责罚,多一些理解和关爱。他们希望老师将自己的一些进步反馈给家长,促进自己在各方面的发展,而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习分数或改正错误给家长打“小报告”,在家长、学生之间引起冲突,造成不愉快。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诉求,家校联系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老师,欠缺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教师与家长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还取决于教师的沟通能力,而这种沟通能力是需要培养的。目前在我国的师范生培养中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在德国的教师教育培训中,“与家长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与家长的关系”的核心,是怎样与家长和谐相处,以达到密切合作培养儿童的目的。


在我国,“准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短短几个月的实习中,需要自己的摸索,老教师的传帮带才能“略懂皮毛”。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途径多元且便捷,最常见的是微信等社交软件,电话,短信等。线上联系增多后,家长会、家访等线下沟通的重要性凸显。


家访:现在的孩子生存状况比几十年前复杂得多,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部家庭成长史。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不同侧面,对于教师因材施教的工作太重要了。


家长会:家长会上,老师尽量不告状、不点名、不批评,以保护家长的自尊心;多采用交流对话讨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方式,改变教师讲、家长听、学生等着挨批的陈旧模式。使家长会真正成为家校合作的有效平台,成为沟通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情感渠道。


总之,在理想的家校合作系统中,学生能够从家庭与学校收获不同侧重的教育。即乔伊斯·埃博斯坦(Joyce Epstein)所谓的“共同责任”,家长、学校和社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担负着共同的责任,其间应保持紧密的联系。


同时,重视学生的需求,他们的连续性成长与阶段性建议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对于自身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实践性反思。


写在最后


从另一个角度再看家校关系,我们还可以洞见中国人际交往的思维定势:用爱绑架彼此,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还要以我认为的方式对我好。


“我是老子,你就应该听我的,按我说的去做。”“我交了学费,你就应该对我孩子负全责。”“我给你送礼了,你就应该让我孩子当班干部。”“我是为了你的孩子好,你就应该配合我的工作。”“这届家长不行。”“这届老师不行。”“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爱,


一种伟大的、纯粹的情感,


但是,


当爱以一种绑架的姿态,


我爱你,


你就必须按照我要求的去做,


这套逻辑一旦成立的时候,


爱就成为了毒素,


成为一种伤害。



如果各位老师、家长有任何关于家校关系的想法,欢迎投稿:xiaozhanghuicbb@163.com



参考资料:1. 张霄,系统论视域下的家校合作:目标、类型与活动规划,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12期2. 钱焕琦,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适,中国德育,2006.33. 罗振宇,爱,为什么会变伤害,罗辑思维,2014.6.20




责任编辑:俞华

图文排版:小王子




推荐阅读:


致敬大师!我们失去的,又岂止一个流沙河?

剑桥大学考评院专家:不要迷信芬兰教育

一个河南孩子在上海死亡:咽下农药和咽不下的"嘲笑"

独家对话奈斯比特:6点前起床,深夜睡觉,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还没时间思考?




长按二维码

高品质学校发展全面检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